技术革命与全球政治经济秩序重构——第四届“中国政治经济研究上海论坛”举办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11-03 22:20:05

  论坛搭建了我国政治经济创新热点研究重要的交流平台,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的著名教授、青年教师、青年研究员、优秀学子★■◆◆◆◆,以及《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中国社会科学》等知名期刊代表参与。与会学者们通过深入的对话和热烈的讨论,为理解当今世界技术革命与政治经济秩序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为面向技术革命大背景下全球政治经济体系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提供了新思路。未来■◆,论坛将继续致力于汇聚政治经济学界前沿智慧,推动全球视野下的政治经济研究,为构建开放共赢的全球秩序以及建设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科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吴建南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沈丽丹出席。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际关系学编辑部编辑汪书丞介绍了杂志社包含《中国社会科学》在内的期刊在国际关系方向上的选题方向和理论框架,强调了“热点问题冷思考◆★”的导向★★■◆★★,要求稿件具备深刻的理论建构与科学方法。在国际关系学科上★★◆★,期刊主要关注习外交思想、中国国际关系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等核心议题◆★,同时注重多学科交叉创新★■,推动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突破,力求为当前国际关系问题提供具有理论深度和政策启示的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致开幕辞,他表示◆★◆,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中,技术革命与大国博弈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如何深刻把握技术革命的内在规律★◆、如何驾驭由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变化,是时代呼吁当代学者研究的重要命题。本届论坛恰逢其时■■★★◆◆,是对习讲话重要精神的贯彻■■◆,是对科学与社会发展规律的挖掘◆■■★,也是上海交通大学交叉学科建设的实践探索。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骥教授发表主题为“新秩序,旧秩序?国际秩序变革与治理形态转型”的演讲,探讨了“百年变局■★”背景下的全球秩序变革以及安全风险。张骥教授认为,国家化◆■、国际秩序的地缘政治回归、大国竞争和意识形态重新突出和分化是推动国际格局变化的四大主要趋势,并指出这些变化给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强调,安全问题已重新回到国际政治中心视角,国家不仅需要解决安全与发展的矛盾★◆★■■★,也需在全球环境中平衡安全与开放、安全与和平的关系。此外,非传统安全问题与传统安全问题日益交织■◆■,加剧了全球治理的复杂性。他提出,当前技术的应用既为治理难题带来新的解决可能,也加深了安全领域的挑战,如何有效应对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关键课题★■。

  论坛主旨演讲分为上下半场,多位知名学者从不同视角剖析了当前技术变革在全球治理、经济结构◆★◆★、社会关系等方面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本次论坛奠定浓厚的学术基调。上半场由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明军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名誉院长郑永年教授围绕◆★★■“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政治秩序”的主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要理解依托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政治秩序的关系,需要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中展开分析,并强调了社会关系必须作为关键的中间变量★◆★■。郑永年教授分析了广义上技术的五个显著的特征★■★◆★,包括技术能力的高度集中性、管理的高度中央性◆◆★、竞争的高度封建性、使用的高度垄断性和受众的高度分散性,以及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

  其后,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名誉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向所有关心与支持论坛的学界同仁与合作单位表达感谢◆■◆。他表示★■■★■,在技术革命的大变革时代背景下◆■,特别要发展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学术话语权,对话国际学术共同体,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让世界看到亚洲★■、看到中国。这是设立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的核心目的之一■◆★◆◆★,也是举办本次论坛的重要意义所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主任庞珣的演讲主题为★★◆◆“好秩序,坏秩序?人工智能对齐的政治与政治学★◆★■★”,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对齐问题,认为这不仅是技术议题★◆★,更是关乎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关键挑战。庞珣教授指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超级代理人创造了崭新的技术对接问题★◆,这使其在对社会治理和秩序建构的影响上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带来了一系列独特的治理挑战。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需从福利视角转向风险管理,从地方性的安排转化为全球性的安排,并且将这些安排从技术性的、规范性的治理框架中,纳入到政治方式的■★■、追求柔性的和基于妥协的治理制度里◆★★★★。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魏英杰副教授主持开展了期刊圆桌论坛,多位著名学术期刊的代表应邀参与讨论,围绕着期刊基本情况、论文选稿偏好、如何处理好理论与热点的关系等话题展开了讨论,是本次论坛的亮点之一。

  主旨演讲下半场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比较政治系主任陈尧教授主持■★★。

  平行论坛1主要讨论数字化转型★◆◆,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创新等研究议题。平行论坛2聚焦人工智能、科技革命、国际贸易投资等因素对地缘政治的启示以及对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的影响。平行论坛3为学子论坛◆■★,特别面向海内外知名高校的优秀硕博研究生,学子们踊跃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涵盖数字平台治理、国际技术扩散、金融国际化等前沿问题◆★,并聆听师长深入点评。现场学术交流气氛热烈,激发了新生代学者的研究热情,也为政治经济研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本届论坛共设三个平行论坛★■★,参会学者围绕不同主题展示研究成果★■■、分享科研心得■■★,评议专家和听众针对各项研究展开了深入和细致的讨论。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孟天广教授以“国家信息能力的起源、演变与数字化转变”为题作主旨发言,通过从传统国家能力理论的讨论★◆◆■,创新性地提出了国家信息能力作为一种机制性能力的理解。孟天广教授分析了数字时代大背景中“国家-社会”双强的三明治治理结构,指出了信息在国家治理中的新特征,并强调了技术革命下国家信息能力构建过程的重要地位。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黄琪轩教授以“技术革命的时段与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变革★◆◆■■■”为题进行主旨报告★★■■◆,阐明了当前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引发的动荡变革期。黄琪轩教授回顾了历史上各个技术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动荡,认为技术革命的“进行时”往往带来不稳定★◆■◆★,而“完成时”则带来稳定与秩序★★◆■。他指出,当前技术革命的早期阶段已引发全球大国间的激烈竞争,这一动荡期对全球秩序将产生深远影响,并且总结道,理解历史周期对于重新思考时代主题、应对当下的全球挑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副主任王锦简要介绍了该期刊的定位◆★■★★◆、选稿标准及特点。期刊自创刊以来注重国际战略问题,要求稿件突出时效性、政策性和动态性,聚焦全球最新动向,以当前具有重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事件为偏好★★★◆◆,特别是对中国具有政策意义的议题,并重视简短明快、直奔主题的风格。王锦副主任强调■■◆■,尽管优先考虑新动向★★■★,但也兼顾研究话题的平衡◆■◆◆、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平衡、历史背景和学理深度的平衡。此外■★★◆,期刊不以作者出身为评选标准■◆★,鼓励多样化、创新性的研究。

  2024年10月26日,第四届■■◆★◆◆“中国政治经济研究上海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顺利举办◆★。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联合发起,以“技术革命与政治经济秩序变迁★◆■■■”为本届主题,紧抓技术革命这一时代浪潮和学术热点,力图通过综合性的视角,剖析新兴技术如何影响和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探索经济结构转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全球话语权塑造的新路径。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冬娅教授以“央地分治转型与中国经济发展”为题作主旨发言。黄冬娅教授从中国经济发展和监管环境变化的背景出发,深入探讨了近年来央地关系的转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她指出,随着平台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监管体制正在面临深刻的转型,中国传统的地方分权式监管模式正面临调整,监管权逐步集中于中央和省级层面,导致央地之间的张力加大◆■。黄冬娅教授建议从中国经济的独特性进行深入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复杂挑战■◆■。

  《国际展望》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石晨霞指出,稿件应符合政策导向,清晰逻辑、简洁明快,并且语言流畅★◆■■◆◆。期刊选稿的考量因素主要包括作者层次◆★、结构的适度均衡,作者地域分布的适度均衡◆■★◆,时效性以及出版管理者的考量等因素,并提到论文稿件主要容易出现层次不清、逻辑不明,英文翻译不准确,论证不聚焦等问题,对学术论文的写作和投稿具有很大现实指导意义◆◆■■★■。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副主编潘鹏指出,期刊选稿标准包括正确的政治导向■★,栏目适配度★★■◆■,学术研究成果的可传播性■■★,语言表达的精确性、逻辑性★◆◆★◆、学理性,并着重强调了以学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他表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不盲目追求热点,注重文章的长期学术贡献和实践意义■■◆★,并鼓励学术工作者在文字表达和内容选题上更加严谨★◆,以提升稿件质量。